在中医体系中,无论是阴阳、气血还是五脏六腑,都是非常讲究注重平衡的,而中医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,除了会从具体病变部位入手外,还会通观全局,比如当人们患有胃部疾病时,不仅需要从脾胃着手进行治疗,还要从其他脏腑辅佐进行调节。
而说到虚劳病症,想必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,在这类疾病的影响下,患者常常会感到四肢无力、精神不佳,甚至还会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,可这类病症究竟是从何而来呢?在中医看来,这往往与患者的五脏都脱不了干系。
首先,从脾胃来说,脾属土,位于中焦,而大家都知道,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,当脾胃虚弱时,就会导致气血化生异常,体内的气血便不能滋养脏腑,继而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受到“牵连”,而最先波及到的脏器往往就是肺。
肺主金,在中医五行理论中,有着“脾土生肺金”的说法,而当肺气不足时,也需要对脾脏进行补充。脾虚时,我们的心脏也会受到影响,心主血,心脏离不开血液的滋润,而心脏的气血又是从何而来呢?其实就是我们的脾胃,脾胃是后天之本,只有脾胃健壮,才能保证心脏不受损害。
在中医里有着这样一类病症,即“横逆犯脾”,而它的“罪魁祸首”就是肝脏,肝主疏泄,当体内的气血疏泄异常时,就会对脾胃造成影响,而脾主运化,能够将摄入的食物转化成为营养并输送至其他脏腑,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下降,那么就会导致食物堆积,并在体内郁热化热或是形成毒素,最终诱发病症。不仅如此,长期脾虚或还会引起肾虚,而最常见的“五更泻”病症,其实就是脾肾虚弱所致。
那么,对此我们究竟该如何缓解呢?其实,在中医里有这样一味神奇的药材,或就可以起到滋补五脏的效果,它就是“五味俱全”的五味子。
五味子具有酸苦甘辛咸的特性,其中的酸味来自果皮,甘味来自果肉,而辛味、苦味、咸味则是来源于果核,在《新修本草》里曾提到过:“五味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有咸味”。而这五味分别可以入五脏,与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相对应,所以,五味子对于五脏的调养,都具有积极的作用。
五味子最早的药用记载是在古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它具有收敛固涩、益气生津、补肾宁心的效果,常被医家用于治疗或缓解久咳虚喘、汗出异常以及肾精不固等病症,因此,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场景,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方,比如医生张仲景收录在《伤寒论》中的小青龙汤,以及出自近代名医张锡纯的“玉液汤”,其中都含有五味子。
关于五味子的用法有很多,皆可以煎服,也能直接使用,不过,最好的方式,还是熬成膏剂,制成五味子膏。在临床上,对于因行气虚弱所引起的身体疲乏、失眠易惊醒等症状,都可以用五味子缓解,除此之外,五味子在养肝益脾方面,也是一把“好手”,它的酸性具有很好地敛肝柔肝之效,可以帮助肝脏疏泄肝气、畅通气机。不过,五味子虽然五味俱全,但也有轻重,其中酸性较重,而且酸性的收敛能力很强,所以,大家在用于对外感病邪的治疗时,还得谨慎一些。
永信证券-炒股杠杆网站-股市怎么开通杠杆-丹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