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牛蛋糕屋突然关闭门店
2025年6月15号晚上,杭州一个挺火的烘焙品牌“欢牛蛋糕屋”突然发了个“告别书”,说要把旗下60多家门店全都关了,简直让人有点措手不及。
高定价不等于高利润
欢牛的崩塌,其实最早就埋下了“定价高不等于利润高”的隐患。
这几年烘焙行业的原材料价格涨得吓人。从2018年到2023年,动物奶油的价格涨了超过50%,棕榈油一年就涨了40%,巧克力的原料采购价更是暴涨了230%。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,有加盟商透露,一个卖178元的6寸蛋糕,原料成本才40块钱,看起来毛利率高达77%。听起来好像挺赚钱的,但实际呢?可能没那么简单。
高成本压低利润空间
其实真正把利润吃掉的,是房租、人工和运营成本。像欢牛这种高端烘焙店,都扎堆在人流量大的商圈,单家店一个月的租金轻松就上10万了。再加上员工工资、平台外卖的抽成(比如团购券、会员85折这些优惠活动的成本),最后能落到自己手里的利润其实已经少得可怜了。
而且欢牛的人均消费是30块,这相当于普通上班族一顿正餐的钱。根据新浪的调查,70%的网友最多只能接受10块钱以内的面包。三联生活周刊的调研也显示,近七成的消费者觉得现在的面包价格“有点肉疼”。
价格刺客与加盟陷阱
当9.9元的咖啡满大街都是,28块一个的玉米蛋挞、98块一片的吐司就成了“价格刺客”。有网友算过一笔账:地头上的玉米一斤才一块钱,光是买28斤玉米才能换一个蛋挞——原料成本和卖价差距太大,消费者自然不买账。
拿到融资后,欢牛又走上了“快速加盟扩张”的老路,结果却掉进了连锁管理的坑里。
2023年,他们的门店数量从30家一下子飙到了67家,到了2025年初,还放出“加盟费从8.8万降到2万”的大招。但行业数据显示,一般的烘焙类加盟费都在15万到40万之间。欢牛的“白菜价”看似亲民,其实是在用加盟费来充门面:加盟店越多,门店数量看起来越漂亮,就越容易吸引下一轮投资。
加盟陷阱与管理混乱
有加盟商自己算过一笔账:交了20万的加盟费,再加上5万的保证金,再加上装修和进货,前期投入都超过百万了。结果两年下来,反而亏了105万。这所谓的“扩张”,其实就是个骗人的幌子。
加盟连锁最讲究的就是“标准化”,但欢牛这边却管理得一塌糊涂。有加盟商透露,品牌只给提供一部分原材料,蛋糕还得门店自己做。而且在拿到融资后,他们疯狂扩张,导致培训根本跟不上,形同虚设。
烘焙行业内卷现状
加盟商群里天天有人吵得不可开交,产品质量全靠“店员手感”——招牌豆乳盒子越来越小,雪媚娘口感越来越差,新品更是你抄我、我抄你,根本没人创新。餐饮最看重的就是复购率,可一旦顾客发现“每家店味道都不一样”,流失就是迟早的事。
欢牛的倒下,不是个例,而是整个烘焙行业内卷的一个缩影。
烘焙行业到底有多“卷”?当年创始人邓周宏创业的时候,就靠3万元在公寓里边学边做就能起步,这也导致现在全国有33.8万家烘焙店,但近六成撑不过两年。
美团的数据也说明了问题:2024年前10个月,行业关停了8.2万家门店,新开的只有7.5万家,关停率高达25%,平均一家店只能撑32个月。什么脏脏包、麻薯、玉米蛋挞……每年都有新爆款,但谁都没真正的护城河,今天你火了,明天可能就被抄得遍地都是。
低价陷阱与加盟风险
有人想走平价路线,学蜜雪冰城开个“2元面包店”,结果反而更惨。这些店表面上打着低价的旗号,其实只有一两样面包卖2块钱,其他产品价格都在3到10块之间,客单价不知不觉就超过10块了,消费者一进店就觉得被“套路”了。
而且原料也是一团糟,有的面包到店都发霉了,像瑞士卷这种常见产品都经常出问题。SKU(产品种类)少得可怜,很多东西在淘宝上都能买到半成品,根本没什么特色。
更别提加盟了,这简直就是“割韭菜”的重灾区。交完几万块的加盟费,公司根本不管你进货、不帮你运营,只会给你画“日入过万”的大饼。结果有加盟商才4个月就亏了15万,门店甚至撑不到10天就关门大吉。
再看看欢牛的故事,创始人最开始用3万元在杭州的公寓里创业,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去批发市场挑水果,哪怕亏钱也要把口碑做起来。那时候有人冒雨排队买蛋糕,说明真的有人认可他们的产品。
但拿到千万融资后,反而跑偏了,变成“靠开店数量来拉投资”的资本游戏,忘了面包的本质是“好不好吃、值不值得买”。
烘焙行业现状与反思
全国有三十多万家烘焙店,每年开的店和关的店加起来都有十几万。这里面藏着无数创业者的热情,也夹杂着不少迷茫。对品牌来说,不管是做高端还是平价,真正能站得住脚的,还是产品和口碑,而不是一味地“冲估值”;对想加盟的人来讲,如果一个品牌突然“大降价招加盟商”,那很可能是在给韭菜挖坑;对消费者来说,下次去充值之前,最好多想想:这家店,能撑两年吗?
永信证券-炒股杠杆网站-股市怎么开通杠杆-丹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