争议从来就像东北冬天的雪,压下来就不容易化。关于方正县日本开拓团纪念碑的风波,所有观点都像搅进锅里的粉条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有人拍着胸脯说,为了经济,吸引外资和游客,修个碑有啥不可?反正人都过去了,留个念想,也是“历史和解”。但立场不同,感情不同,有些话听在老百姓耳朵里就不那么顺溜了。不少人气得拍桌子:“咱家门口不是摆的烈士英名,而是侵略者的名录,这说出去让先人怎么看?”当地政府解释:“就是个历史纪念,没别的意思,碑上写明是民众,不是军人。”但网友一句话把天聊死了:“那咱自家烈士陵园都快荒草凄迷,凭啥给外人起名上碑?”悬念就在这:一块石碑,撕开了经济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矛盾口子,谁也不肯先退半步。
这风波不是一天刮起来的。要弄清楚来龙去脉,还得追溯到70多年前的东北大地。那时候,日本决定实施所谓的“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”,二十万日本开拓团打着“移民”的旗号涌进了关东。听着是农民,其实背后就是军国主义改造东北的鬼把戏。东北本地人遭了殃。家被赶,地被夺,能留下的都变牛马,山里、煤矿,苦工流离。开拓团安了家,老百姓没有家。后来日本战败,这些开拓团成了弃子,大雪天在东北冻死一大片,日本政府连只纸鹤都没送来。墓地还是中国人给他们掩的,许多孩子直接成了“养子养女”,在中国人家长大。别说历史书,问问家里老一辈的,多少人家手里都有义养过日本遗孤的故事。可到了方正县,纪念谁、怎么纪念,大家心里都有杆秤。
等热度降下来,表面似乎没啥事了。方正县的饭碗,老百姓自己心里明白——经济还真得靠日本人的投资撑着。这些年,方正县银行里流动的钱八成都和日本打工的有关,谁家不指望几个外汇回来?县里街头竖满了中日双语牌子,商场超市随处见“日系风”,更别提那些日企工厂、文化交流活动一年到头不断。但在热情背后,也有不少当地人撇了嘴:“咱这是自个儿地盘咋变成客人的舞台?”更让人不舒服的是,那块年代久远的抗战烈士陵园,早被杂草遮没,没人管没人问。网上有声音说:“纪念碑怎么竖都行,先把自个儿英烈陵园修一修成不?”事实却是,这年头,谁在钱上有话语权,谁就能带节奏。于是各种杂音冒出来,一时间,什么“历史宽容”、“民族和解”、“经济发展”都成了挡风遮雨的说词。可底下的忧虑啊、质疑啊,并没消停,更多人琢磨着:谁替失去土地和尊严的先人说话?
就在舆论快被时间稀释的时候,局势突然翻了天。有的人说,要是没人站出来,这件事可能就这样不了了之。可这世界,总有不甘心的人。河北的陈福乐,和一帮子心气不服的伙伴,千里迢迢跑到方正县,把纪念碑泼上红油漆、砸出裂纹。五个人一夜“壮举”,直接把整个故事推向了巅峰。警察来了,记者蜂拥而至,网上一片叫好,有说“民族的脊梁”,也有喊“捍卫尊严”。最出乎意料的是,公安最后放了他们,理由是“可以理解”。这下,全国都炸开了锅:“民间正义,地方无为”?五个人成了现象级人物,网民热议的对象。在家门口为这类人办欢迎仪式的时候,咱中国人的血性和那点“忍耐底线”,终于在一块碑上得了出口。
石碑拆掉的那一刻,整个风波似乎有了结局。可事儿真这么简单?等到媒体和记者撤走,外地人的视线转移,方正县的关系网还在那里:县政府还需要招商、百姓还得求温饱,日本的投资意向并没有因为一块石碑消失多少。更奇怪的是,不少人发现,纪念碑没了,烈士陵园也没能复活。有人冷嘲热讽:“咱砸个石碑容易,砸掉几代人的价值观可难咯。”一些当地家属、历史亲历者开始分裂,有的希望经济好,有的咬牙坚决反对外来文化。分歧反而成为了新的常态:一方坚持民族大义,一方强调见好就收。不少在日本打工的老乡默默戳着手里的汇款单:“回家的路,是不是被自己人拆了?”真正的危机,成了一根绊脚刺,一脚下去穿心的人,可不只一两家。
咱话说回来,不是立碑这件事有多高明,其实还得看个“认脑”。有人说,为了经济发展连民族底线都别了,那可真是阔了咱胸怀,开了咱眼界。方正县成了“民族宽容”典范?这玩笑开得有点大吧。自个儿英烈没人管,倒抢着去给外来人抹碑立字,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。经济上的实利难道真能换来心头的安宁?要讲“人道”,全国各地做善事的多得是,为啥单单要把这些侵略历史的人挂牌子?难不成咱的善良成了别人要求更多的筹码?官员说没脑子刻了这几个字,要是犯错都能因“没想清楚”原谅,那都别考公务员了,考个“慈善家”得了。立碑、修墓、友好交往,样样可以有度,但纪念和感激不可乱。咱的民族尊严价值不是以“多拉点投资”来标价的,这账算明白了,才叫真看得起自家。
都说经济发展最重要,可为这“点灯熬油”的投资,你能不能接受自家烈士名都被掩埋、反而替侵略者竖碑?你赞成“以经济换尊严”,还是觉得民族底线高于一切?方正县的石碑事件,是进步、是落后、还是各打五十大板?评论区见——看你怎么说!
永信证券-炒股杠杆网站-股市怎么开通杠杆-丹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